自然生态的差异使蒙古马形成了三大类群,一是产于锡盟的东、西乌珠穆沁旗,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粗糙,体躯粗壮的乌珠穆沁马;二是产于伊盟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体格较小,体形清秀,体质结实紧凑的乌审马;三为产于昭盟克什克腾旗百岔沟一带,体质结实,结构紧凑,体格中等山地型的]百岔“铁蹄”马。由于保种的本质是保护其特有的资源,保持其各位点的种类和组合条件,以及保持品种的特性。因此要对蒙古马进行保种,它们遗传距离很近,表明它们的遗传本质趋于类同,保种任一个类型,即保护了蒙古马的大部分遗传资源。 通过对乌珠穆沁马和乌审马的血液蛋白质多型白蛋白(Alb)、运铁蛋白(Ts)、酯酶(Es)三个位点的检测,与中外18个马种聚类发现,乌审马与国内其他马种遗传距离较近,而与乌珠穆沁马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大的遗传差异。
现代马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马文化。英国马业、马文化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已发展成为英国重要的产业之一。马业对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生物工程学科、兽医学科及围绕马业的其他学科和技术都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马文化在英国也代表性,保留了绅士风范及高雅特征的全社会大众娱乐活动,它是英国马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英国是现代马术运动的发源地。
马术运动拥有让全身健美的魔法。初次骑马后,会浑身酸痛,但亦是让全身的肌肉都得到锻炼。在骑马时,骑手全身所有骨骼和肌肉,以及内脏各器官都会跟随坐驾一起处于运动状态,从而也能够起到消耗多余脂肪,强健肌肉的运动效果,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蒙古马喜欢群居、和睦相处。它必饮清澈之水,必食新鲜之草,无论何时,它都保持一身光洁,永远像擦过油似的锃光发亮,蒙古马从不伤害其他动物,蒙古马差不多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马驹一旦远离群体,做父母的一定把它找到并领回家来。狼来了,母亲护卫着子女,父亲则拼出全部气力同狼展开搏斗,直到恶狼落荒而逃。子女到生活的时候,公马便把它们赶出家门。年轻的很快成家立业,它们的爱情是忠贞的,它们总会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
蒙古马热爱家乡的精神更是感人。蒙古马为自己的主血流汗、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骏马飞奔,做战士的翅膀,骏马卧倒,做战士的掩体,战士伤了,骏马千方百计把战士弄上自己的肩背,驮下战场。“马是不会说话的战友”。蒙古马是较富感情的动物,刮起清爽的秋风时,它们就像嫁到远方的姑娘似的思念家乡,常常扬起头向家乡的方向嘶鸣。英国作家詹姆斯·奥尔德里奇写的《奇异的蒙古马》一书中,英国人为了搞科研从蒙古戈壁带走的一匹蒙古马在英国怎么照料也待不下去,跑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经过了多少山山水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草原。作家惊叹,这匹蒙古马的乡情真是难以理解。
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科尔沁马、三河马属于高头大马,有洋马的血统,高大骏美,四肢修长,暴发力强,速度快,在国内外赛上风头露尽,常夺头筹。乌审马短小精干,清秀机敏,很有灵气,戈壁沙地行走如飞,因此这种马很受西部荒漠草原牧民的喜爱。成吉思汗陵内那匹“温都根查干”白神马就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是较典型的蒙古马,强壮抗病耐劳,善于长途奔跑,适宜作战行军,在古代战争中屡建功勋。据说,世界*的唐昭陵六骏中就有一匹乌珠穆沁马。
与马打圈应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
打圈时,应给马匹配戴打圈肚带或马鞍,并带上水勒。对于年轻且还不会打圈的马匹,可以在水勒的下面配戴上笼头,这样就可以把索固定在笼头,而不会造成用力拉扯衔铁。如果考虑让马匹开始慢慢适应马鞍,则可以在马鞍的上面配戴一条打圈肚带,以便需要时,使用侧缰。索至少应在7米以上,好10米长。马鞭的合适长度以骑手站在圈乘中心,仍能触碰到马匹为准。还要准备一些侧缰,长度可以自由调整,必要时,可以配戴在马匹的侧面以及扣在衔铁上。年轻一些的马匹只有在适应了衔铁后,才能配戴上侧缰。如果过早使用侧缰,会对马匹造成一定的伤害,日后改正起来将会很困难。
驯马师左手拿索,右手握鞭,面朝马匹左侧站立。
握着索的手臂应与马匹口中的衔铁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大臂应靠在身体上。
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喜欢马的人多、从事与马相关的工作的人多、玩马(骑马、养马、马、买卖马、创作马、表演马)的人多,但把马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投入少、创作少、报道少、媒体平台不完善……这是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马文化较不相称的现实。
在西方,马文化的一个反映就是骑士精神,象征着骑士精神和道德,象征着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虔诚。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传承到现在,代表的是绅士风范和高雅。
拥有一匹或者几匹高贵的纯种名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马术运动给你带来的更是一般运动所不能拥有的健身效果,给你健康、英姿飒爽的体魄。
蒙古马不仅是蒙古人生产、征战和生活须臾不离的伙伴,而且是他们幸运昌盛的象征。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人就把自己的生命同蒙古马联在一起。在蒙古的史册中,没有一个英雄好汉是离开马背建立丰功伟业的。
蒙古人特别喜欢骏马,他们对待自己的骏马就像对待自己的眷属和好友一样。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的子孙,怎么能不热爱自己的骏马呢?当他们稳坐马背时,视野开阔了、沙丘变小了,遥远的路程缩短了,前程清明了。马是蒙古人的胆量和意志的一部分。把蒙古马称作牧民和骑兵的手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蒙古马陪伴蒙古人度过了千秋万代。没有蒙古马的蒙古英雄史诗,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蒙古马出现在蒙古族谚语、诗歌、音乐舞蹈和雕刻中也是理所当然的。
马,是一种吉祥、是一种宠信,是一种神赋。在马的5000万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早发现的马化石是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说明浩瀚的蒙古高原在远古时代就栖息和繁衍着马这种动物,因而被生物学界命名为蒙古马。因为有了蒙古马,才让这片高原充满史诗般高贵。
蒙古崇拜马,是与他们的灵魂崇拜、天神信仰以及英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想象,当翠绿色草原一如绿色的毡毯,斜阳如血,烈性的长鬃,万丈火焰,犹如一杆不倒的旗帜,马的奔腾咆哮,或者驻足仰天长啸,都是一种精神的展现。你一旦走进蒙古高原,哪怕任一片草原或者草滩,就会发现蒙古马那长长的尾鬃如风中飘扬的旗帜,亮丽成一道壮美的风景。它迅疾的背影永远如腾挪跌宕的旋律,在翠绿无垠的梦想里奋力地飞舞着。马蹄哒哒之后,尘扬沙舞,营造了一个神秘的高原世界。这应该就是高原充满雄性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