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要素
1、韵律
马匹以其三种步伐 (慢步、快步、跑步) 中任何一种步伐行进时,其进行的动作之步调节拍与调和性。稳定而持续的步调节拍,与调和的感觉,尤其是在移行变换步伐时。
2、柔软
马匹因不紧张而轻松的放松肌肉与关节。马儿刚从马厩牵出来,还没有热身时,或是骑手的骑坐、手缰不稳定,或是自己都很紧张,马儿都会因身心紧张而无法放松。这时马儿会头颈上下摆动、马尾夹于两股中、不接受推进扶助、马背僵硬。藉由柔软运动,如松疆慢步、轻快步打浪、弯曲蛇乘、频繁的移行、变换里怀、8 字骑乘、偏横步等,去除马儿精神及肉体上的紧张。当马儿柔软时,它才会接受骑手的推进扶助,骑手也可感觉到马背的震动与马规律的呼吸。
3、受衔
所谓受衔,是指马儿用嘴轻轻地倚靠在口衔上,保持着韵律轻松的前进,等待接受骑手的扶助指挥。骑手的手缰可以感觉到马口稳定而互相「礼让」的张力,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4、弹发
当做到韵律、柔软、受衔等要求之后,马的后肢自然深踏,表现出充满弹力的轻快步样,具有旺盛的前进气势。
5、透过性
透过性是指马匹纵线之屈挠及左右侧方之弯曲均达良好,骑手之正确扶助由后方向前方贯通,同时也由前方向后方贯通之行进的状态。透过性是所有训练重点的关键,若没有透过性,那一切都属白费工夫。
6、真直性
所谓真直性,为马的前驱位于后驱之正前方,马体的纵轴与蹄迹线一致,在任何行径的蹄迹上,马的后肢蹄印要踩向前肢蹄印上前进。在有了透过性与真直性之后,骑手从后方来的扶助作用才能确实的传到前方,从前方来的力量才能传到后方,如此才能要求马体之收缩。
7、收缩
马匹的后肢能深踏负重,藉由后驱下沉而活泼的踏入马体下,马本身的重量和骑手之重量在后肢负重时产生推力。
8、自我承载
马匹因后肢之收缩踏深,因而使前躯负重减轻,由后肢负担大部分的重量,使前驱有轻扬的感觉。
蒙古马不仅是我国数量多、分布广的马,而且是亚洲数量多分布广的马种。该马种主产地蒙古高原,属南西伯利亚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四千年就在那里驯养了马匹,是世界马匹驯化早的地方之一。 据汉载,在相当于尧舜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匈奴部落已在蒙古高原随水草而居,经营牧马和牛羊。秦汉时期,多年与匈奴的征战使得匈奴的军马大量输入长城以南;西晋乱世,塞外各部族南下,随同带来马和牛羊也不计其数;特别是唐、宋,于今河南一带设立了马市,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固有马种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明时每年马互市的定额以达三万四千匹,听由百姓到边塞去自由贩马,所以古代北方的中原马受蒙古马的强烈冲击已很久远。随着古代蒙古马的迁徙,特别是元朝蒙古帝国的建立,使蒙古马分布的地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更加广泛。国内范围从东北地区起,经内蒙向西,经陕西、甘肃至新疆东部,向南则包括整个华北,而直达长江以北地带。
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喜欢马的人多、从事与马相关的工作的人多、玩马(骑马、养马、马、买卖马、创作马、表演马)的人多,但把马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投入少、创作少、报道少、媒体平台不完善……这是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马文化较不相称的现实。
在西方,马文化的一个反映就是骑士精神,象征着骑士精神和道德,象征着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虔诚。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传承到现在,代表的是绅士风范和高雅。
拥有一匹或者几匹高贵的纯种名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马术运动给你带来的更是一般运动所不能拥有的健身效果,给你健康、英姿飒爽的体魄。
马成为人类的交通运输工具之后,较大的提高了古代人的迁徙能力。尤其是蒙古族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的盛衰荣辱。从而,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产物——蒙古族马文化。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国民俗学者们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后者探讨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这一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等诸环节。这种传统文化和人类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类生活习惯的例子很多。因此,我们不能说人类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类适应了大自然。
从历史的角度看,亚洲人发明马的物质属性以来,马被人类重视的原因,首先是马初成为游牧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次是马变为游牧的快速扑猎工具;其三是马的速度被跳跃到、经济、军事、战争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中发挥主要作用。经过这个转变,关于人类对马的物质发明,就大范围的迅速发展起来了。这些发明,体现了游牧用马观念和方式的纵向历史变化过程。
蒙古马的另一类群百岔“铁蹄”马在近三十年已经消失,这一优秀类群已**,这些特定的安全流失提示我们,对我国固有马种的保种是如何的紧迫。目前马种分类的方法有生物学分类、畜牧学分类和选育程度分类,这些方法都是科学的、可行的。为何把三个生态环境截然不同的马种类群,同属于一个马种,笔者曾为此向相关*求教,他们认为蒙古马在世界上广为人知,且都为蒙古同在蒙古草原上牧养,属于同种异名,这是当时的认识。横向比较,欧洲众多的马种它们从血统来源、地域分布、生态环境,体型外貌等进行分析,它们的遗传基础很为相近但各自为种。保种的目的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出发,对过去马种的品种和类型的划分,我们认为似乎值得商榷,对蒙古马、藏马等地方马种和类型,应采用遗传标记技术,进行检验,重新划分,才更加有利于这些可贵的马种资源的保护。